为什么本轮流感流行不会像往年那样在3月底4月初结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主要理由有以下几个方面:
本流感流行季节来得晚
受新冠疫情及戴口罩等非药物防疫措施的影响,最近3年来流感在我国的传播受到了极大抑制,即使是冬春流感流行季节也几乎没有形成规模性流行,仅有较低水平的甲流H3N2亚型和乙流的传播。
放开针对新冠的防疫管控后,排山倒海式的新冠第一个波流行甚至造成了流感几乎0传播的状况。
直到最近3周,随着无防护人群的大量密集聚集,流感才得到了卷土重来的机会。
因此,相较于通常于前一年秋末的10月底11月初进入流感流行季节,本年度的流感流行来晚了整个冬天,
在往年快要结束时才刚刚暴发。
但是,来得晚不意味着本流行季节流感病毒的“任务”会“减负”,仍然会感染近半数人群。
而且,本流行季流感的“任务”可能要重于往年。
人群对甲流H1N1pdm09亚型普遍易感
流感为什么每年都会流行呢?
这主要是因为,流感病毒像新冠奥密克戎一样频繁发生变异,一般认为,流感病毒比新冠更易变异。
流感病毒的频繁变异造成其免疫原性的改变,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逃逸无论是先前感染还是通过疫苗接种获得的免疫力,使得人群不能获得针对流感病毒的稳定的群体免疫。
这样,人口中总有相当比例的个体对流感病毒易感,等到适宜于流感病毒活跃的冬春季节,就会在人群中引起流行。
最近一些年来,引发人类季节性流感流行的主要是甲流H3N2亚型,甲流H1N1pdm09亚型,以及乙流,在人群中循环流行所致。
如果一种亚型在人群中流行的间隔时间越长,积累的易感人群规模就越大;一旦开始流行,规模和持续的时间都可能超过正常的周期。
而我国新一轮流感流行是由甲流H1N1pdm09亚型驱动的,这种流感病毒亚型在我国已经有4年没有流行,上一次流行结束于2019年春季。
经过4年的间隔,人口中自然积累了大量易感群体,因而,本流流行病毒的“任务”自然更加繁重。
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高
很多人在介绍有关流感与感冒的区别时,通常都会说,流感的传染性远高于普通感冒。
其实不然。
流感病毒的传染性并没有人们以为的那么高,甚至要低于多数的普通感冒。
在一项对各型流感代表其传染性的基本再生数(R0)的系统综述表明,无论是流感大流行、流感季节性流行,R0平均都不高于2。
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平均R0为1.80;1957年流感大流行为1.65;1968年流感大流行是1.80;2009年流感大流行最低,为1.46(两次流行浪潮R0相似,第一次浪潮为1.46,第二次浪潮为1.48)。
而流感季节性流行的平均R0更是仅有1.28。
我国放开后,新冠第一波流行仅用了甚至不到1个月的时间,据估计就感染了全国超过8成的人口。
这主要是因为流行的新冠病毒为具有超级传染性的奥密克戎BA.5的后裔。
我们知道,新冠大流行开始的原始毒株就具有很强的传染性,R0在2.5以上。到了德尔塔毒株,R0被认为增加到了3.2-8之间。
而最早出现的奥密克戎BA.1的R0被认为是约3倍,BA.2的 R0又是BA.1的1.4倍。
到了BA.4/BA.5,以及目前流行的更新的亚系,R0普遍认为有了更大的增加。
一项综述中,对截止BA.4/BA.5各奥密克戎亚型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平均R0为9.5,范围介于5.5至24之间。
一种观点甚至认为,BA.5以后的奥密克戎亚系的R0已经超过麻疹R0最高的估计值,是迄今传染性最强的病毒。
正是由于最新奥密克戎亚型的超级R0,我国在躺平后才会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实现了第一波大流行的快速过峰。
而季节性流感病毒的R0仅有不到1.28,甚至不足最新奥密克戎的十分之一,以这样相对较低的R0,要实现半数人口的感染,自然需要更长的时间。
环境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进入3月份中下旬后,气温的快速回升明显不利于“喜冷怕热”的流感病毒的传播。
但是,相对于病毒的传染性和易感人群的数量,包括气温在内的环境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
比如,即使是围绕赤道的热带地区,仍常年有流感传播。
2022年7月,尽管正值盛夏,我国南方省份仍发生了一波流感的反季节流行。
综合来看,本轮流感流行的结束时间“理应”明显晚于正常年份,难以在3月底4月初的“正常时间”结束。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