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报告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234.28万亿元,同比增长8.3%,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2.6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16.72万亿元,同比多增4624亿元;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4.7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少4.87万亿元,比2019年同期多4.14万亿元。
对于M2增速较上月小幅回升的原因,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9月信贷派生能力有所增强,同时财政支出有所增加,对货币创造形成贡献,使M2小幅改善。在去年同期M2增长10.9%的较高基数下,9月M2增速小幅改善,略超市场预期。另外,9月M1(狭义货币)增长3.7%,较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增速创下去年1月以来的新低,反映出企业经营活动有所减弱。
“一般来说,M1同比变化与企业活期存款变化有关,同时与房地产市场活跃度有关。”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认为,9月M1同比增速下滑超预期,很大程度上受企业存款放缓与房地产销售下滑影响。一方面,部分实体企业面临原材料涨价、全球供给和物流瓶颈等压力,企业贷款和存款需求有所放缓;另一方面,房地产销售下滑,居民储蓄增加。
社会融资方面,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0%,涨幅回落0.3个百分点,为疫情以来新低。温彬表示,主要由于表内贷款、表外融资、政府债券少增导致,并且去年较高基数也反映出有效需求偏弱。同时,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66万亿元,比上月多增4400亿元,总量虽有改善,但结构仍不够理想,中长期贷款同比少增,体现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偏弱。
周茂华则认为,新增信贷放缓,同比少增主要受居民中长期贷款和企业中长期贷款收缩影响,但企业票据融资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主要受几方面因素影响,一是房地产融资环境收紧,部分企业转向票据融资,同时,9月楼市降温,居民购房意愿下降拖累房地产销售,居民长期限贷款下降;二是受能源、工业原材料价格走高、全球物流供给瓶颈、天价运费等因素影响,部分企业转向观望。
“从总体上看,9月金融数据偏弱,7月全面降准对宽信用的推动效应仍未体现。我们判断,近期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融资需求下降,以及从宽信用信号发出到金融数据反弹往往存在2个至3个月的时滞,都是9月金融数据偏弱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在强调跨周期调节、不搞大水漫灌的背景下。”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
展望未来,王青认为:“9月金融数据已基本触及本轮‘紧信用’过程的底部,预计从10月起,信贷、社融及M2增速有望进入一个同步回升过程。未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将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疫情演化牵动的宏观经济走势。在我国货币政策空间充裕的背景下,政策面将相机而动,四季度降准、再贷款再贴现及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等政策工具都有发力空间。”
温彬则表示,从整体上看,货币供应量和信用扩张处于筑底过程。近期,在疫情持续演变、原材料价格上涨、电力供给不足等因素影响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加,实体经济需求偏弱,经济增长压力加大。下一阶段,宏观政策要做好跨周期调节,金融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大对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中小微企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结构性支持,新增贷款规模有望加快,M2和社融增速将触底回升。
X 关闭